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說,如果能將與自然災害抗爭的努力化為社會的進步,并且保留和積累起來,也可以算作是不幸之幸。
對于中國這次抗震救災的肯定,來自多方面的比較。與緬甸的颶風災害相比,中國的抗震救災傾注了舉國之力;與年初的雪災相比,這次的抗震救災反應迅速而有效;與30年前的唐山地震相比,人們看到的是一種更加現(xiàn)代和開明的對待災難的反應。因此,人們在災難中看到了中國社會的進步。
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,這樣的進步能否用制度化的方式積累起來。在我們的社會中,其實并不缺乏進步,特別是在某些災難和悲情的氛圍中,這種進步往往更是明顯。但關鍵的問題是,這樣的進步常常不能積累,過了這樣的特殊時期,一切就又回歸到過去的老路上去了。
盡管悲傷還沒有遠去,但隱隱的不安卻已在萌生。正如最近網(wǎng)上一帖子說,某媒體在地震以來一直都算不錯。這也是周圍很多人的一致評價,僵硬的面孔上開始泛出人性的光輝,有時并非字正腔圓的聲音里傳達著更加飽滿的信息。但當我們對它的看法剛剛有所改變的時候,它又回到了過去,依舊是那套重復了無數(shù)次的套話。因此,要將災難中所取得的進步保存和積累起來,僅僅靠社會記憶是不行的。社會進步的積累關鍵是要訴諸于制度。
我們需要用制度將這次對災難積極而有效的反應積累起來。在這次抗震救災中,對災難快速的反應,集中力量救災的能力,信息的公開,還有對外界相對的開放性,都為人們包括挑剔的國外輿論所肯定。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在這一切背后的東西,即對于人的生命的重視,公民意識的覺醒,尤其是政府與民意之間的良性互動。這都體現(xiàn)著我們這個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進步。但問題是,這種進步僅開放性,都為人們包括挑剔的國外輿論所肯定。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在這一切背后的東西,即對于人的生命的重視,公民意識的覺醒,尤其是政府與民意之間的良性互動。這都體現(xiàn)著我們這個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進步。但問題是,這種進步僅僅是一種措施,還是一種制度?許多社會進步最初體現(xiàn)的形式當然都是措施,但措施只有固化為制度才能恒久。
我們需要積累的,還有一種社會心態(tài)和國民精神,盡管這種積累需要的不是制度形式。在這次抗震救災的評論中,有兩個人說了兩句經(jīng)典性的話:一句是評論員笑蜀說的,讓我們以整個人類名義來面對災難;另一句是一位叫做五岳散人的網(wǎng)友說的,天災面前不需要制造人間的敵人。在災難的背景中,人們用悲傷肯定著社會的進步,但對于這種進步我們也許需要保持必要的審慎: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,還是沒有進步,而在于進步的成果能否用制度的形式保存和積累起來。
(責任編輯:admin)更多關于 申論指導 的內容:
更多關于 申論 申論熱點 2009申論熱點 地震 的內容:
- 2012.06.20公務員考試指導:申論引申類題目解題技巧
- 2012.06.20華圖名師鐘君談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策略
- 2012.06.20申論熱點指導:聽證會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對策
- 2012.06.18國家公務員考試歷年申論主題分析
- 2012.06.14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分析三大法寶
- 2012.06.14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四大建議